時間:2020-11-11 12:33:01編輯:梓嵐
齊桓公小時候,齊國發生內亂,他逃到莒國,在鮑叔牙的幫助下,回到齊國登基即位了齊國國君。不久,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,開始改革,使得齊國開始逐漸強大。
齊桓公九合諸侯,最后在葵丘會盟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,并得到周王的承認。然而在他晚年時期,齊國國力突然下滑,以至于幾代齊國國君都無法復興齊國。
那么到底發生了什么事,使得齊國開始衰弱了呢?主要是三方面的問題:
1、齊桓公晚年的昏聵
齊桓公在位的第四十一年,管仲去世了。管仲在病重期間,建議齊桓公要用賢臣,不要用易牙、豎刁、開方三人??墒驱R桓公還是用了這三個人。為什么呢?
因為這三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,什么都不顧,一味討好齊桓公,拍齊桓公的馬屁。
例如易牙殺了自己的兒子,來討好齊桓公;開方不照顧自己的父母,卻去侍奉齊桓公;豎刁傷害自己來迎合齊桓公。
大家都知道,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。為什么齊桓公卻不警覺呢?
齊桓公在做了霸主后也志得意滿,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,開始貪圖享樂。他把國家的事務都交給這三個人處理,而他們根本沒有管理齊國事務的能力,把齊國搞得亂七八糟。
他們還趁齊桓公病重時,把他軟禁起來。由于他們專權亂政,齊國的實力從此開始下滑。
2、五子爭位
易牙、豎刁、開方三人的亂政,使得齊桓公的五個兒子互相不服氣,開始爭奪太子之位。其實,齊桓公早把昭(齊孝公)托付給了宋襄公,并立為了太子。
然而齊桓公的長衛姬寵幸易牙,讓易牙通過豎刁賄賂齊桓公,于是齊桓公就又立了長衛姬的兒子無詭(guǐ)為太子。
那么問題就來了,先立了昭為太子,現在又立無詭為太子,那么誰來繼位呢?這也讓齊桓公的其他幾個兒子都看到了希望,于是都要求立自己為太子。
宋襄公宋齊孝公回齊國
齊桓公去世后,五個公子就互相攻打,齊國一片混亂,甚至齊桓公去世兩個多月,全國無一人出來安排后事。
后來,易牙和豎刁進宮殺了許多大夫,并擁立了無詭為君,太子昭逃到宋國,無詭即位后才安葬了齊桓公。這場五子爭位使得齊國大傷元氣。
因為,大家都在爭奪權力,沒有考慮如何發展壯大齊國,使得齊國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停滯了下來。后來齊桓公的五個兒子相繼成為齊國國君,共達四十年。
但他的兒子們并不像他年輕時那樣有才能,所以他們也無力復興齊國。
3、卿大夫們開始奪權
齊桓公的五個兒子,都能成為國君,主要是靠卿大夫們的擁立。所以齊桓公之后,齊國國君的權力,開始旁落。
而掌權的卿大夫們之間的爭斗也是接連不斷。最后,還導致了齊國易主。
田乞打敗高氏和國氏二相,迎回公子陽生,立為國君。所以田氏取得了齊國大權,田和也代替了齊國國君,成為了齊國的國君,史稱“田氏代齊”,姜齊變成了田齊。
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,齊桓公使齊國強盛,然而齊國的衰敗也是從他開始的。他執政的前期英明睿智,任用管仲、鮑叔牙等賢臣治理國家,使齊國強大。
而后期他卻安于享樂,任用奸佞小人,使得齊國從此一蹶不振,直至被田氏取代。
齊國的由盛轉衰也說明了:個人想取得成就很難,然而取得成就后,還能保持清醒的頭腦,讓自己一輩子都能處于不敗之地,那是難上加難。
這與我們通常所說的“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,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”,是一個意思。難就難在堅持。
齊桓公的失敗也提醒了我們: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謹慎,不能滿足于現狀,只有不斷進取,才能避免失敗;否則,功虧一簣不說,還可能殃及子孫。